沐浴清洗更衣…八宝山殡仪馆入殓师团队

每逢清明,殡葬行业的从业者才有机会走到公众的面前,展示他们工作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八宝山殡仪馆就有多个服务团队,为逝者沐浴更衣、组织策划特色葬礼、对逝者家属开展全程陪伴,这些年轻的“85后”殡葬从业者用真诚、专业的服务,让每一位逝者体面地离去,让每一位生者感受生命的意义。

心语抚慰服务

最管用的话语 别让亲人带着眼泪走

31岁的郭鹏飞从外表看只是个瘦弱的女生。作为八宝山殡仪馆心语抚慰服务队的成员,她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前来办理业务的逝者家属,如果家属情绪波动过大而不能正常办理业务,她还需要运用心理抚慰技术来安抚家属情绪。

如果有亲人去世,亲属需要在殡仪馆完成确认遗体、遗体告别、火化、骨灰安放等一系列治丧流程,担当起主事的角色。主事亲属大都是直系亲属,他们在确认遗体的时候,情绪波动特别大,常常会痛哭到不能控制自己;在遗体告别的时候,看着眼前的花圈、遗像,往往会悲伤过度不能自拔。但每个治丧环节都紧紧相扣,主事亲属需要完成签字、核对等手续,他们的情绪一直不能自已,会直接导致后面的环节无法顺利开展。

心语抚慰服务团队的工作人员对逝者亲属展开陪伴服务

如何能让主事亲属尽量快速抽离伤悲,理智地继续完成后面的环节,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抚慰的介入了。“您把眼泪擦一下,别让亲人带着眼泪走。”每到这个时候,郭鹏飞陪伴在主事亲属的身旁,会委婉地说出这句话,而几乎每次说出这句话,主事亲属都会在情绪上有相应的调整。

“这句话非常管用,是在我们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既能让亲属正视死亡,又能让逝者安静地离开,还可以顺利开展工作。”

郭鹏飞说,如果家属的情绪依然不能自拔,她就会请家属来到心理工作室,简单聊上几句,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看一些平复心情的视频。

郭鹏飞说,一个逝者家庭的陪伴服务往往要持续三到五天,对于她来说,就相当于这个家庭的临时成员,“悲伤着他的悲伤,痛苦着他的痛苦,这是我们的服务理念,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引导家属平复情绪,理智面对和接受死亡这个事实。”

正是因为女生情感比较细腻,捕捉信息能力强,容易建立信任感,因此心语抚慰服务团队的11名成员全部都是女性,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22岁。

“我们有时候也会陪着一起哭,尤其如果是小孩去世的那种,但该控制的时候一定会控制,毕竟我们还是需要理性地帮助家属完成所有程序。”

故人沐浴服务

最庄重的洗礼 让逝者干净体面地离开

色调淡雅的房间里,在柔和的灯光和轻柔的音乐营造的氛围里,专业沐浴师为逝者精心清洗全身,让他们在最后一程能够干干净净、更体面地离开。故人沐浴是八宝山殡仪馆近年推出的殡葬服务,30岁的杜超在两年前加入团队,成为了一名沐浴师。

调试水流

为逝者沐浴,并不是简单的清洗。杜超告诉记者,沐浴由两名沐浴师共同完成,从头到脚全部都要精心清洗,耳朵、鼻子、口腔、头发,就连指甲缝也不能放过。“有些久病卧床的逝者,指甲有两厘米长,里面全是污垢,背后也会有褥疮,都需要清理。”如果逝者生前注射液体过多,会有液体从针眼处流出,沐浴师也要用棉花和酒精进行处理,否则会弄脏寿衣,让逝者看上去不太体面。

杜超演示为逝者清洗身体

两位沐浴师会相互配合,清洗身体的时候,一人拉着毛巾,另一人伸进去清洗;擦洗后背的时候,一人侧抱住身体,另一人从后面清洗,不会让逝者的身体暴露在外,也尽量减少对逝者的翻动,让逝者感觉舒服。

杜超演示为逝者翻身

相对生者,逝者的身体较沉,有时候为了修剪和打磨指甲或者仔细清理后背,经常需要保持一个姿势好久不动。沐浴的过程一般持续1小时左右,每洗完一次,杜超和同事都会大汗淋漓,但能让逝者干净舒服地离开,他们觉得欣慰。“人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会给孩子洗澡更衣,离去的时候,也要干干净净地离开。”

谈起为何当起沐浴师,杜超还有故事。两年前,杜超还是湖北宜昌的一名电子产品销售,因为对殡葬行业的向往,他辞职带着女友来到了北京。2005年,杜超的爷爷离世,“爷爷卧床多年,身上挺脏的,但我们老家没有这种服务,用一个被子一裹就入棺了。”那时候的杜超就感觉到,人应该走得更体面,于是对殡葬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逝者告别

两年前,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杜超得知八宝山殡仪馆刚刚开设的故人沐浴服务正好缺人,于是北上来到北京,从零学起,成了一名沐浴师。实习的时候,杜超的师傅是个女孩,“毕竟我以前从来没接触过遗体,当着同事还敢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是挺害怕的。”等到杜超真正上手的时候,他告诉自己,躺在沐浴床上的,只是没有呼吸和温度的正常人,“小女生都能做,为什么我不能。”就这样,杜超坚持了下来。

杜超说,从事故人沐浴这一个职业,不仅要过自己的心理关,还要过亲朋好友那一关。当上沐浴师之后,他第一个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他对爷爷离世时的那些感受,表示了理解。直到今年过年,他才敢开口跟父亲、姐姐说,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很淡定,姐姐却表示反对。最难过的是爱人那一关。虽然两年前杜超带着爱人一起来了北京,但一直骗她说自己在台湾街工作。直到去年10月两人准备领结婚证前,杜超才跟未婚妻坦白,“虽然之前我用日本电影《入殓师》铺垫了一下,坦白的时候她还是愣了,不太敢相信,但后来她跟我说,只要我觉得值得去做,她就不反对。”

个性葬礼策划

最无憾的告别 请生者说出对逝者的爱

今年30岁的董子毅是八宝山殡仪馆的金牌主持人和葬礼策划师,前不久他参与策划的个性葬礼“雨细丹青琴瑟和”,首次使用活体蝴蝶在葬礼上放飞,寓意逝者张开翅膀破茧重生,让逝者的亲属感动不已。

向遗体三鞠躬,再上前走一圈,是最常见的告别仪式,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逝者办一场与众不同的葬礼,八宝山殡仪馆的个性葬礼策划团队就提供这项服务。葬礼策划和普通的活动策划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紧迫,“后事一般都控制在三五天,所以留给我们策划的时间特别少。”董子毅说,逝者去世的第一天,亲属都是蒙的状态,第二天才会想到要办什么样的葬礼。

策划团队会用半天的时间与家属沟通,了解逝者的人生轨迹,对家庭有什么贡献,然后设计大屏幕的相册、告别音乐,撰写主持词。第三天与家属确定方案,第四天布置场地,第五天就正式实施了。

葬礼“雨细丹青琴瑟和”中的逝者是一位退休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这位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的经历感动了董子毅,于是他策划了一个短小的人生电影,将家人、学生和支教山区孩子对逝者的思念展现在银幕上。

在葬礼最后,支教的孩子为逝者带来山里的蝴蝶,向逝者告别。如何让蝴蝶在葬礼的现场飞舞?这难不倒这个年轻的策划团队。他们很快从网上找到了活体蝴蝶,“这些蝴蝶寄来的时候都是用报纸夹着,处于睡眠状态,只要一见光就会复活。”于是,在这场葬礼的最后,数十只蝴蝶迎光飞舞,十分震撼。

完成葬礼策划,董子毅还要担任主持。“做葬礼主持,既要疏导家属情绪,也要控制自己情绪,不能把眼泪洒在告别厅里。”董子毅说,一开始做主持,他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说词的时候自己的眼泪哗哗流,但做的时间长了,他明白主持人要引导好家属的情绪,渐渐学会用音量、语速带出感情,在平静的情况下让别人感动。

八宝山殡仪馆推出个性葬礼两年多来,董子毅已经参与策划和主持了20多场个性葬礼和无数场普通葬礼。“我觉得在最后的告别中,说出心中对逝者的爱,是疏解失去亲人的悲痛的最好办法。”

董子毅说,中国的孩子很少对父母说“我爱你”,而在这最后一次告别中,说出来就没有遗憾了。所以在葬礼中,董子毅都会鼓励逝者的亲属上台发言,表达内心对逝者的情感,激发生者对生命的感悟。

佛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葬仪的进行,应该有诵经、念佛等佛事。但在中国现行的佛教葬仪中,出家人只管诵经,却不是葬仪的主体;因为葬仪中的家祭、公祭等仪式,均委由葬仪社派人司礼,佛事反倒成为一种点缀。

正确的佛教葬仪,除了司礼者之外,主体应该是出家的法师为亡者诵经。参与的大众,均应人手一册佛经跟著持诵。持诵的内容,最好是简短的经文及偈颂,例如《心经》、〈往生咒〉、赞佛偈、佛号、回向偈等,不用唱,只用诵;否则,大众无法随唱而无参与感。然后由法师简单地介绍亡者的生平及其为善、利人、学佛等的功德,并做简短的开示-一则度化亡者超生净土佛国;同时安慰、启发亡者的家属、亲友。

至于家祭和公祭,最好同日举行,因为既然已经全体参与葬礼了,就没有必要另外举行;否则,除了拉长葬仪的时间外,只是显示个人和团体的突出感而已。如果要同日举行家祭或亲友、团体的公祭,则应该在正式的葬仪之前举行。佛化的葬仪应该简单、隆重,前后的时间不需超过一小时,最多一个半小时。至于用中西乐队或仪仗等场面,都是虚荣的铺张,此举对于非佛教徒而言,也许有其慰灵的作用;对佛教徒来说,则反而会扰乱亡者一心求生佛国净土。

自古以来,佛教的丧葬并没有一定的制度。但在中国,有关死者未亡之前的弥留,及命终后的沐浴、更衣、设灵位、伴灵、纳棺、出葬、埋葬、做七,乃至百日等,大致都有它固定的仪式。

真正的“面壁者”

上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北大教授邓宏魁是唯一登榜的中国学者。

  邓宏魁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到了一名罹患白血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部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了近两年且未引起明显副作用。

  很多人对邓宏魁这样的科学家和研究内容只是“不明觉厉”。科学研究面临的压力也确实难为外人道。特别是一些前沿领域研究,很难确定研究的方向对不对,也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资金,甚至花了精力和资金能不能做出成果也不好说。

  像邓宏魁这样能坐得住冷板凳的实验室潜伏者,撑起了我国科技大国的“脊梁”。他们是“大国重器”背后的人,是真正的“面壁者”。

  据媒体报道,邓宏魁曾跟实验室同事讲,你们是想当一流的科学家还是想当别的,得想好了再来。当一流的科学家,就要全身心投入。

  很多人面壁数十年,去世前也没等到投入心血的研究出成果。

  那篇让邓宏魁登榜的研究成果,今年9月11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为通讯作者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教授,是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这项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陈虎教授于今年7月24日因病逝世,没能看到论文的发表。

  1994年,陈虎从法国居里医学院学成归国,着力攻克放射病和白血病。2011年,陈虎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正是陈虎教授带领着团队日复一日地努力,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换来了一批批患者的健康,以及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陈虎逝世后,一个病友在贴吧留言:多少病友的天塌了。

  提起“面壁者”,人们总能想起“深藏功与名”的老一代科学家。在特殊年代,他们或者工作在与世隔绝的戈壁、深山,或者潜伏在不知名的小山村,战天斗地,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做着隐姓埋名的人”。

  本周,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人们送别了半生主持研制“风云一号”卫星的孟执中院士。新华视点微博这样介绍这位老人:孟执中是我国卫星总体和卫星控制技术专家,也是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之一。1979年起他主持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研制,任总设计师。1988年、1990年风云一号A、B星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气象卫星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研制成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孟执中曾回忆起当年的研究条件:“我刚到的时候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一台仪器。我们就住在村子里,农民在这里养猪,人们说我们这群人都住在‘养猪新村’里。”

  其实,除了那些隐姓埋名的科学功勋之外,那些参与了重大科学工程的“螺丝钉”也是“面壁者”。他们中的不少人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

  记者曾采访的四个上海姑娘,就属于这类。20世纪60年代,这四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在青海221厂参与制造原子弹,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姑娘们说,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发布时,厂里有一个工作人员十分惊讶,“我们国家还能制造这么厉害的武器?在哪生产的啊?”

  如今,能证明其中一些人参与了当时制造原子弹的,只剩下一张老照片,或者简历上一句隐晦的话。为了保密,四个姑娘的简历上对这一段工作经历的描述仅是“在西宁市500号信箱工作”。尽管这样,现在“老姑娘”还说:“好汉不提当年勇”。

  如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今年我们已经送别了30多位两院院士。“面壁者”的继承人能耐得住寂寞吗?

  在一些重大工程现场出现的年轻身影告诉我们,江山代有“面壁者”出。

在上海有哪些殡葬习俗

1。上海殡葬提早进入地球和提早安全的概念,死者在死后被埋葬在49以内,通常称为葬礼。   

2。老人最适合全葬,即葬在老人生日那天。   这表明死者从出生到死亡已经过去,并且已经停止了。生活中没有遗憾。   

3。在黄色日历中显示的黄道季和乙葬日。一般来说,城市更加吉祥的日子可以为幸存者带来幸福。   

4。上元节是农历的第十五天。这是天上官员加持的日子。在这一天,葬礼的牺牲将得到上帝的祝福。   

5。下一个元宵节是农历的第15天。这是水务官员解决问题的日子。在这一天,丧葬祭将挽救罪恶并挽救生命。   

6。大雪是一年中阳刚出生的时候,就像阳光普照,有句俗话说,太阳和月亮都在唱歌。   今天的葬礼可以带来舒适和发展,以及贵族提供支持的吉祥含义。   

7。大寒节是搬迁坟墓的最佳日子。地球恢复生机,阳气逐渐兴旺,这表明子孙后代正蓬勃发展和吉祥。   冷葬也称为干葬和丧葬。   

8,在冬至前的清明,在葬礼的头7天后八天,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习俗,称为习惯葬礼。 。   

9。冬至是中国24个节气之一,与葬礼没有任何习惯联系。   

冬至是一个安静的假期,冬至开始有一个健康的好时机,冬至补品,春天打老虎。